炎黄世系考
http://www.mondlango.com/kulturo/wl42.htm
王立

炎黄子孙不忘始祖,却对严谨的学者口口声声的“传说”无可奈何!我们的始祖真的虚无缥缈吗?古籍当中的记载全是胡编乱造的吗?

炎帝、黄帝距我们已有五、六千年了,他们的子孙遍及世界,他们的安息之地千真万确。文献记载“雅驯”、“不雅驯”,各有真实的成份。恰恰是被人弃之不用的《山海经》,保存了炎黄最完整的世系。

一、黄帝

《山海经.海内经》:“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同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

《国语.晋语四》:“......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鱼氏之甥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

《帝王世纪》:“黄帝四妃,生二十五子。元妃西陵氏女,曰嫘祖,生昌意;次妃方雷氏女,曰女节,生青阳;次妃彤鱼氏女,生夷鼓,一名苍林;次妃嫫母,班在三人之下。”“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姬姓也。......女节......生少昊,是为玄嚣。降居江水......”

黄帝轩辕氏,实为天鼋氏。黄帝之“黄”,“姬”姓,皆取自图腾像,美国易洛魁人保留其族徽及传说,商周有很多天鼋图腾。不少人由于黄帝记载出现很晚,就断言黄帝本不存在,是战国前后虚构出来的。其实,天鼋图腾从远古时代一直到周代都有实物证据,天鼋的文献证据是《国语.周语下》“我姬氏出自天鼋”。星名有“轩辕”(狮子座)。又有星次名“玄枵之次”,又名“天鼋”。轩辕星图为龟形,确如图腾所示。天文学的证据不容忽视,因为中国独立起源的天文学传自上古,必然与图腾观念相符。

黄帝二十五子,《史记》史举青阳与昌意,青阳即少昊,有人说他是五帝之一,有人说他未居帝位,帅鸟师居西方。《史记》不说少昊即青阳,《史记.历书》却引《国语.楚语下》“少皞氏之衰也......颛顼受之......”,与首卷矛盾。少昊为地方诸侯,没成为“有天下”的君主,昌意也只是诸侯。颛顼继黄帝后有天下之王,正如《竹书纪年》所载。《山海经》说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竹书纪年》说“昌意降居若水,产帝乾荒。”即韩流。《史记》略去韩流,不外乎是由于儒家认为猪图腾的韩流不应是黄帝之后。良渚文化的神徽即含有猪的形象,必与韩流家族有关。养猪是农业文明的体现,猪图腾在夏代以前的分布见《山海经》记载。最显赫的猪图腾部族就是韩流(室韦)。

《山海经》还记载了黄帝更多的后裔:

“东海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豸+虎)。黄帝生禺(豸+虎),禺(豸+虎)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豸+虎)处东海,是惟海神。”(《大荒东经》)

“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谷,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彊。“(《大荒北经》)《海外北经》注说禺彊“乘两龙”。

“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代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肉食。”(《大荒北经》)

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海内经》)

禺号[禺(豸+虎)]是东海之神,在美洲中部。禺京(禺彊)是北海之神,在北亚。禺号在东海,其子禺京到北海为神。很可能是禺号先到了美洲,禺京又到北亚,凡为神者,必为强盛之族,功绩显赫,被人纪念。《归藏》:“昔穆王筮卦于禺强”。《淮南子.地形》:“隅强,不周风之所生也。”

犬戎出于黄帝,难以相信。高辛时有犬戎寇,槃瓠身为畜犬,衔犬戎吴将军首归,高辛的许诺不得不实现——妻以少女。犬克犬戎,俱为狗图腾(《后汉书》)西周因为犬戎与申侯攻打而灭,东周迁都洛邑。同为黄帝之后,中原诸国尚有攻战,犬戎即使知道且承认与高辛、周共祖,战事也不足为奇。

《海内经》对于鲧的记载,从黄帝到他仅三世?不是这样理解,应认为是后代之义。《竹书纪年》说“颛顼产伯鲧”,《世本》同。这里的分歧无法考证,共同点在于鲧是黄帝之后。五帝三王皆为黄帝之后,并非太史公首创,乃是“炎黄子孙”的历史真实。不应怪太史公!

二、炎帝

炎帝神农氏,又作列山氏、烈山氏、厉山氏、连山氏,赖山氏......《易.系辞》称“庖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为有天下的王,为炎帝、赤帝、农皇。

《史记.五帝本纪》从轩辕开始写,因为神农氏时代的史料不足或不可信,未采用。“神农以前尚矣”,“吾不知已”,体现了太史公的认真态度。轩辕兴起正当神农氏末世,即末代炎帝。《山海经》与《帝王世纪》各有详细的世系。

《山海经》:炎帝、炎居、节并、戏器、祝融、共工、后土、信、夸父,共九代。

《帝王世纪》:神农、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衰、帝榆罔。共八代,530年。

《吕氏春秋》说“神农氏十七世有天下”,与前边两种记载相差较大。

神农有子叫柱,又叫农,即炎居。《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柱为稷,夏氏以上祀之。”夏之前柱为五谷之神,足以表明其对农业的功绩。有什么理由否认文献中记功的“柱”呢?节并是两个山节,炎帝冠为锥形,节并取自两年山节并列的形象。“柱”为一个锥形,“节并”有了发展,金文中有“节并”。有什么理由否认节并的存在呢?我在以前文中论证过夸父即榆罔(禺王,如说猴王),这位炎帝才是《史记》开篇提出到的“炎帝”。《国语.晋语四》说“生黄帝、炎帝”,《周语下》说“皆黄、炎之后也”,都以黄帝在前,炎帝在后,炎黄并称,本指轩辕与夸父,鉴于神农的伟业与夸父的失败,倒过来说“炎黄”顺理成章,夸父虽败尤荣,其“不量力”的追日“不仅是雄心壮志的代称,而且是可以考证的史诗般的英雄业绩——远达万里之遥的海外,说起来难以置信,可这是世界史上的奇观。这样的奇观在三皇五帝时代是不足为奇的,通过海外的夸父后裔文化,我们可以推断夸父时的社会风采。

神农为鱼图腾。半坡的人面鱼纹即神农氏族徽。巴比伦文化之神奥安尼斯非神农莫能当之。精卫为乌鸦的变体,是炎帝族图腾。(见《昆仑之谜》论述)加拿大印第安人有乌鸦与狐狸合婚氏族,为炎帝后裔。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互[氐]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互[氐]人,是能上下于天。......颛顼死即复苏。”《海内南经》:“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面而鱼身,无足。”氐人为鱼图腾,正如同半坡陶盆上画的那样,神农确为鱼图腾。《大荒西经》说颛顼化为鱼妇,死即复苏,也证实其为炎帝后裔。蜀人为炎帝裔,又与黄帝族联姻,昌意、颛顼长于蜀地,颛顼又随少昊去中美洲少昊之国。帝喾为黄帝之后,其中“喾”甲骨文如猴形,又暗示夸父后裔。颛顼、帝喾都是炎黄之后,名副其实。他们的真实性不用怀疑。

《海内经》说“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国语.周语下》:“我姬氏出自天鼋,及析木者,有建星及牵牛焉,则我皇妣大姜之侄伯陵之后、逢公之所凭神。......”逢公为大姜之侄、伯陵之后,为炎帝之后。以天鼋为神,则为黄帝之后,姬姜联盟是远在西周建立以前就存在的,是炎黄联盟的一个实例。《左传.昭公二十年》:“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太公封于齐之前,那里一直有人生存,有确切的沿革记忆。济阳县刘台子西周墓出土了属于逢国的青铜器,逢公为伯陵之后,姜姓。

西周时姜姓继姬姓之后,是贵族的第二大姓。姬姓国大部分是周王室成员的封国(也有少数民族为姬姓的),春秋时大约有80年。姜姓以齐最强,归功于姜太公治国有方。《诗经.崧高》记载周宣王封他的大舅于谢,地点是“南阳县北三十里”(《史记.齐世家》)南阳北郊出土了申国青铜器。申、谢、序实为一地多名。春秋时姜姓国约有20个。

三、炎黄子孙

上边列举了炎黄的一些世系,如果要求全面,十倍的篇幅也不够,所以只能略举例了。炎黄的时间关系,炎帝神农氏比黄帝轩辕氏早五百多年,是可信的。古人对炎黄的亲缘关系无一致意见,主要在于不能确认《山海经》是信史,又把《帝王世纪》定为一家之言,《国语》“生黄帝、炎帝”让人误以为轩辕为神农之兄。神农氏及其后代的称号均称“炎帝”,不止一世,古人没有弄明白。班固认为少典为炎帝妃,生黄帝;司马贞认为黄帝为少典后代,为炎帝之后。《帝王世纪》认为神农与轩辕都出自有蟜氏(母)和少典(父)。《山海经.海内北经》:“蟜,其为人虎文,胫有晵 。在穷奇东。一曰,状如人,昆仑虚北所有。”明说“为人”,蟜指有蟜氏无疑,虎图腾。昆仑有穷奇、开明,皆为虎图腾。有蟜氏的人文背景是昆仑,其地为炎黄的摇篮,那种“昆仑在近东”的说法显然是没有了解到昆仑的历史内涵。炎黄本出一系,又在几千年间结成婚姻关系及政治联盟,炎黄子孙是有着真实的基础和强大的凝聚力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并非从炎黄开始,太昊、伏羲、少昊的历史地位同样不可忘记,但是作为民族团结和历史传统的代称,作为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代称,炎黄足以成为中华民族祖先的杰出代表,他们无愧于亿万子孙的感恩戴德和顶礼膜拜!加强这种认识,很有必要。

炎黄子孙自从上古时代就已分布到世界各地。朝鲜、日本古代自称为中国圣王之后,今天反而不被承认了,是他们的古人仰慕中国才那么说,还是今天的人们出于自尊而疏远了真正的始祖?以日本例,古书上讲自称是吴太伯之后,考古发现日本公元前几个世纪有与江苏相似的文化,弥生人来自中国有充足的证据。至于更早的伏羲文化保存在日本皇室建筑当中,是远古时代中日交流的见证。日本人说与中国“同文同种”,近年又有人否定此说。必须明确,中国的语言不止一种,汉语不是一成不变的。易洛魁莫哈克语(Mohawk)、羌语、玛雅语、藏语可以帮助我们想像汉语史前时代的情形。前两种语言是黄帝、炎帝的直系后裔的语言,语法与现代汉语差别悬殊。玛雅语与汉语同源词的存在,证实玛雅人来自中国,同时使我们坚信汉语基本词汇在五千年来有一定的稳定性。藏语与汉语同源词更多,证实汉藏民族同根生,同时使我们坚信汉语语法五千年来发生了一定变化。SOV结构的日语不能与现代汉语比较,而应借助前边说的四种语言与史前时代的中国语言相比较。民族方面同理,汉族是多民族融合的共同体,拿今天的汉族当五千的前的中国人,用现代汉族人的基因与日、韩相比,当然不同,因此就推翻他们祖先的说法,与“刻舟求剑”无异。

北亚、美洲、东南亚及太平洋诸岛上的土著都来自中国,有“中国中心论”之嫌。但是,事实明摆着,考古学、人类学、民俗学充分支持这一观点。图腾体系如同信史,比文字记载的历史更古老,更确切。这些上古时代迁出中国故土的炎黄子孙,保持了迁出时的社会状态与习俗,恰似考古学中的文化层,是活的中国上古史。易洛魁人为轩辕后裔,玛雅人主要是少昊后裔,北美北部印第安人为夸父后裔,岂是空想家们所能否定的?商代以来,中国移民留在美洲大地上的汉字、服饰、钱币、建筑等确凿证据,岂是错位的基因鉴定所能否定的?印第安人等太平洋文化圈的土著文化是不同阶段的中华文化及其变体,这些地区的居民有太昊、炎帝、轩辕、少昊、颛顼等的后裔,与中国本土一样,可以称为炎黄子孙。实际上少昊的地位在许多地方是最高的,轩辕仅在少部分印第安人中为最高神。这是史实决定的。

四、炎陵与黄陵

炎帝陵在湖南炎陵县。《帝王世纪》说神农“在位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路史》:“(宋)太祖诏修先代帝王庙,炎帝庙像止为王者衣裳戴冕”。洪武七年神农祀像取消了衣帽。嘉靖年间的神农祀像有角,以木叶为衣。道光十七年,神农祀像仅衣领与腰部有树叶,手持谷穗。1987年重塑神农金像,取坐姿,无角,赤脚,右手持灵芝草,像前有一个装着五谷和药的背篓。宝座的顶部、前方及两边有反映神农功绩的组画。现在的塑像准确地体现了神农之世社会生活。重修炎陵前进行的考古发掘表明,6000年前神农确来到炎陵。半坡与炎陵文物相似,使我们相信神农生活在6000年前,仰韶文化是炎帝文化为主,炎陵的真实性是不容置疑的。关于炎帝的民间传说不是历史学的有力证据,可是传说特多的地方,必与炎帝后裔集中分布在那里有关。

黄帝陵在陕西黄陵县。《史记》说黄帝“葬桥山”。代代相传,岂是伪托?黄帝手植柏五千余岁,可以作为黄帝生活年代的佐证。黄帝陵每年清明公祭黄帝,是全世界炎黄子孙同心同德的象征。对于黄帝的年代,一般说公元前2698年,并不可信。玛雅历法起点公元前3114年,是少昊的年代,黄帝年代应比少昊略早。不知黄陵的考古工作是否有过什么发现?测定年代不应存在什么困难,确认黄帝的年代,既是使炎黄子孙确信始祖存在的需要,也是三皇五帝时代断代的需要。

五、结语

炎黄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的子孙遍及世界。他们在世界史上的卓越成就还远远没被公众认识。再也不能把赫赫始祖贬为部落首领,再也不能把他们的伟大文明成就一笔抹杀,再也不能把中国上古史的年代搞糊涂,视作一团迷雾。不求保守,不要冒进,凡是有切实证据的,就该承认。这样的呼吁有几个人听得进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