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倾斗士到汉奸总编

南方周末   2005-10-27 12:14:49


在这张为日军新闻检查官送行的照片中有陈彬騄,但究为何人,不敢确认,可能是左起第一人

  ■旧闻记者
  □钱钢
    
  日本投降,国人狂欢,他却逃到日本去了。
  《申报》总编辑陈彬騄的一生大起大落,留下诸多谜团。有人说他很早就已是日本特务。果真如此,那他进入《申报》,发动改革,使《申报》“向左转”,应当是居心叵测的大阴谋。然而我读那些署名“彬”或“騄”的批评蒋介石、爱国反日的社评,觉得他更像真的民主斗士。
  他的故事要是拍成电影,会好看。上海有个著名的哈同花园,陈彬騄的母亲曾在富商哈同的夫人身边服务。因为这一层关系,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的陈彬騄,在哈同花园附属的女校当了教师。可是20岁的他犯了“有损师表”的过失,被辞退。风起云涌的大时代,时任天津南开学校总务长的他是热血男儿,因参加“三一八”反帝示威,遭军阀政府通缉。1931年,经黄炎培引荐,他得到《申报》老板史量才赏识。
  曾在申报工作多年的胡憨珠写过《申报与史量才》一文,据称,陈彬騄当时要求史量才给他革新的自由权力。史量才则要求陈彬騄为了事业不要一切名义,以“养媳妇”的身份低头服小,踏进编辑部再说。
  陈彬騄会做人。他谦恭、忍让,渐得总编辑张蕴和的信任。他开始清扫《申报》的保守习气,首先让《申报》社评尖锐、泼辣、议论时政。由他署名的社评,其实是由一套班底所写。他的“笔阵”中,共产党员有胡风、艾思奇等七八人之多,其他的知名人士还有陶行知、邹韬奋等。他还动手改造副刊,《申报》“自由谈”面目一新,鲁迅的杂文是著名的“匕首和投枪”。
  《申报》鼓吹民主,批评政府,惹怒蒋介石。1932年,蒋介石发动对江西红军的围剿,《申报》连发3篇社论,三论《剿匪与造匪》。蒋介石下令“禁止申报邮递”,指名黄炎培、陶行知和陈彬騄离开《申报》。年底,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陈彬騄和宋庆龄、蔡元培、鲁迅、林语堂等9人任上海分会执行委员。陈彬騄的名字,从此被列入特务的暗杀名单。
  1936年,陈彬騄移居香港,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一天,一辆高大的敞篷马车停在《申报》报馆门前。陈彬騄由日本占领军撑腰,出任《申报》总编辑。
  此时的陈彬騄突然变成了另一个人。他主持的“伥传媒”,不遗余力鼓吹“大东亚圣战”(本专栏曾多次介绍)。他替日军做宣传,并非只当传声筒,还有许多“创意”。他曾以“旧报新钞”为栏题,连续刊载1905年《申报》有关日俄战争的报道,吹嘘日军武力。他的老友邹韬奋先生秘密来上海治病,他发现后向日军告密,韬奋险遭不测。
  有两类中国人,一类人,低调,守恒;另一类,高调,善变。胡适是前一类,在抗日的问题上,直到战争全面爆发,他都不“主战”,但大战一旦开始,就坚决抗敌。陈彬騄是后一类。他一生的巨大转折———如果他确实是发生了“转折”,而不是一个老牌间谍———是个极大的谜。在第一次进入《申报》的激进时期,他极力鼓吹新闻自由,认为新闻纸是“人民之喉舌”,其关键在于“有独立之生命”,“屹然生存,守正不阿”。几年后,他天天撰写的是《警察保甲化,保甲警察化》一类让中国人当顺民的社评。
  据说,就是在客居香港的几年里,他和日本“战略家”过从甚密,开始为日本人做事。
  战争结束,他逃到日本,后“在东京郊区的一家精神病院中以狂疾毙命”。他疯了。

=====

这是另一个胡兰成?读胡兰成写的“雁荡兵气”,有四九年前后一段
时间南方城乡清新冷静的描述,比张的秧歌和赤地恋要踏实。

那段时间的笔触就剩下这一对夫妇的了,胡是张的弟子,青出于蓝却
胜于蓝。张很聪明。。。

胡后来也由香港转道日本,理由是新政权不惜顾人。

这陈彬騄也是三国演义的产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