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日所理解的浪漫爱情,实为中世纪的发明。
  具体而言,这“爱情”是怎样的呢?一方面,男人屈服、拜倒在爱人的石榴裙下,歌之咏之,寤寐思服;另一方面,男人在这种激情、痛苦与欲念中领会到自身的主体性。那么女人呢?她不过是男人欲望投射的所在,美丽、空洞、孤独的被爱者,遥远、静态、难以企及的对象。打个比方,在这爱情中,女人好比艺术品,男人则是创造者。(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古希腊 “皮格马利翁”的故事。)这个比方又不仅仅是个比方:在中世纪的艺术品中,我们不但能看到对这种情爱关系的描摹,而且这些艺术品还参与进了整个情爱过程中,表现和生产欲望,传授或启示爱的艺术。

  《中世纪爱的艺术——欲望的客体与主体》有着颇为复杂的标题。此处所谓“爱的艺术”有两层含义:一为技艺或实践知识(延续奥维德《爱的艺术》的传统);另外又指那种图示性的力量(视觉艺术作品)。书中呈现了150多件珍贵且鲜为人知的艺术作品,皆出自 13世纪至15世纪晚期的欧洲,印制相当精美。这些织物、牙雕、首饰、珠宝和腰带和各式小玩意儿,与其说反映了中世纪情爱生活的浪花,不如说参与创造了生活中最深沉奥妙的时刻。当其作为礼物或信物被赠予时,它们已主人的身体紧密联系在一起。作者对它们的解说细致入微,对相关象征的意蕴与社会文化背景也有简洁的介绍,纵然对中世纪欧洲无所了解,读起来也不大费神。书中章节也以爱的诸方面来界分,于是我们读到“爱的凝视”、“爱的礼物”、“爱的场所”、“爱的象征”、“爱的目标”与“爱的衰落与复兴”等篇章,可谓一幅生动的中世纪情爱画卷。从凝视、交谈、抚触、亲吻到最终的迷醉,我们可以发现,中世纪的爱,在许多方面显得那样直接、热烈,超乎我们的想像。

  中世纪的爱,相当程度上是作为教堂训诫的对立面和随着骑士制度的兴起而产生、发展的。法国南方的游吟诗人首先发明了它,后来传播到法国北部和英国,传到宫廷歌手那里,产生了所谓“典雅之爱”(或译“宫廷之爱”),形成了男女关系的革命性变化。视觉艺术在爱情经验的历史性建构中发挥了非同凡响的作用:一方面是虚幻的、情欲无法实现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情欲萌发不可或缺的道具。随着文艺复兴与资产阶级力量的上升,中世纪的爱衰老了,婚姻的形象更多地出现在绘画中,新娘连同她的嫁妆都归丈夫所有。但是中世纪所萌生的爱情之花却顽强地生存下来,等待在浪漫主义中的复活。

  本书作者迈克尔·卡米尔,芝加哥大学教授,是中世纪艺术研究的权威,惜乎英年早逝(1958—2002)。另著有《中世纪的偶像》《边缘上的肖像》《中世纪艺术》等。
  
  
  中世纪爱的艺术——欲望的客体与主体
  (艺术与文明书系)
  [美]迈克尔·卡米尔 著
  刘日明 译 孙宜学 校
  ISBN 7-5633-4913-8/J·220
  定价 38.00元
  出版时间 2005年1月